
“咳嗽、发烧、呼吸急促……”秋冬季节,这些症状总让人忧心忡忡。今天(11月12日)是第17个世界肺炎日,这个始于2009年的国际日,始终在提醒我们:肺炎这个“被遗忘的杀手”,从未远离我们的生活。
你可能不知道,肺炎是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大疾病,每15秒钟就有一名儿童死于肺炎,这个数字比艾滋病、麻疹和疟疾导致的死亡总数还要多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它不仅威胁儿童,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等群体也极易“中招”。今天,这份肺炎防治指南,请务必转给全家看看!
一、认清肺炎:不只是“重感冒”
很多人把肺炎当成“严重的感冒”,其实两者有着本质区别。肺炎是终末气道、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,简单说就是肺部被病原体“入侵”后引发的感染,最常见的是细菌和病毒感染,比如肺炎链球菌、流感病毒等。
肺炎的典型症状有这些,一旦出现要警惕:
发热寒战:多数患者会出现39-40℃高热,伴随寒战出汗,但老年人和婴幼儿可能不发热,症状更隐匿;
呼吸道症状:咳嗽频繁,可能是干咳或咳出黄痰、绿痰,严重时痰中带血,还会出现呼吸急促、气短,甚至鼻翼煽动、嘴唇发紫;
其他表现:部分人会有胸痛,咳嗽或深呼吸时加重,还可能伴随疲劳、头痛、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,老年人甚至会出现精神混乱。
如果延误治疗,肺炎还可能引发胸腔积液、肺脓肿、菌血症等并发症,严重时会导致感染性休克,危及生命。所以出现症状千万别硬扛,及时就医是关键!
二、这些人群,最易被肺炎“盯上”
肺炎并非“人人平等”,以下几类人群是高危群体,需要重点防护:
儿童和老人:2岁以下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成熟,65岁以上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,呼吸道防御能力弱,是肺炎的主要侵袭对象;
慢性病患者: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、糖尿病、心脏病、肾病等疾病的人,身体抵抗力差,肺部功能受损,易并发肺炎;
免疫力低下者:比如艾滋病患者、肿瘤放化疗患者、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,免疫防线“失守”,极易感染肺炎;
不良生活习惯者:长期吸烟者烟草会损害呼吸道黏膜,酗酒者易发生呕吐误吸,这些都会增加肺炎风险;
特殊环境人群: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、通风不良或人员密集环境的人,接触病原体的机会更多,感染概率更高。
三、肺炎可防可治,这些措施要做好
好消息是,肺炎并非“不治之症”,通过科学预防和规范治疗,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康复。尤其是预防,成本低效果好,这几点一定要做到位:
1. 接种疫苗:最有效的预防手段
疫苗是抵御肺炎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专家预测,肺炎球菌疫苗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能使儿童肺炎死亡率降低约一半。建议:
婴幼儿按程序接种肺炎相关疫苗;
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,每年接种流感疫苗,定期接种肺炎球菌疫苗,降低感染风险。
2. 日常防护:细节决定成败
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有效减少肺炎感染机会:
注意卫生:勤洗手,尤其是接触公共物品后,用肥皂或洗手液流动水清洗;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,避免飞沫传播;
改善环境:保持室内通风,每天至少开窗2-3次,每次30分钟以上,减少室内病原体滋生;雾霾天外出戴口罩,避免吸入污染物;
健康生活:均衡饮食,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;适量运动,增强免疫力;戒烟限酒,保护呼吸道健康。
3. 特殊保护:重点人群多关照
对婴幼儿而言,0-6个月纯母乳喂养能使肺炎感染风险降低15%-23%,是天然的“免疫屏障”;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在秋冬季节要注意防寒保暖,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,减少感染机会。
四、这些治疗误区,千万别踩坑
肺炎治疗讲究“规范”,以下误区可能延误病情:
误区1:发烧退了就停药:肺炎治疗需要足够疗程,比如细菌性肺炎用抗生素通常需要7-10天,症状好转后擅自停药易导致复发或产生耐药性;
误区2:抗生素能治所有肺炎:抗生素只对细菌性肺炎有效,对病毒性肺炎无效,滥用会破坏菌群平衡,增加治疗难度;
误区3:轻症不用就医:老年人和婴幼儿症状不典型,即使症状轻微也可能是重症肺炎的早期表现,拖延就医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。
温馨提示:出现肺炎症状,应及时到呼吸科或急诊科就诊,通过血常规、痰培养等检查明确病因,遵医嘱治疗。
世界肺炎日的意义,不仅是提醒我们关注这一疾病,更要传递“可防可治”的信心。肺炎或许凶猛,但只要我们做好预防、早发现早治疗,就一定能筑牢呼吸防线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为【中国中医药新闻信息网】采集/撰稿/编发/来稿或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中医药行业信息内容之目的,不代表【中国中医药新闻信息网】观点,亦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:010-53320608,我们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成,谢谢合作!诚邀各类媒体、机构或个人与我们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。

